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logo圖

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形象圖

安全計畫

  • FB
  • 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字級設定:
  • 小字
  • 一般
  • 大字
  不論被害人是否準備要離開這個關係,協助他(她)做好安全計劃,以增加他(她)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。這個計劃的目的包括:(一)避開虐待的發生;(二)不可避免的虐待發生時,如何降低傷害。然而,要提醒他(她)的是這個計劃是無法保證一定奏效的心裡準備,強調盡力而為就好了,避免對安全計劃抱持過高不合理期待。以下簡略說明如何協助他(她)發展安全計劃。
 
步驟一:邀請被害人積極參與
  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的被害人不覺得需要安全計劃,他(她)們以為不會再發生暴力事件了,就算再發生也可以自己應付。即使在嚴重暴力過後,被害人可能還是會否認他(她)所面臨的危險;因為如果他(她)想留在這個關係裡,「否認」可以幫助他(她)面對的內心衝突。然而,要啟動安全計劃必須被害的積極參與,身為他(她)的朋友或社工可以做的是提供一個安全計劃的架構、以及情緒支持。我們可以協助他(她)回顧過去暴力經驗、檢視是否存在一個暴力循環或特定模式,以及每次他(她)所期待的相安無事大致可以維持多久,同時也需要引導他(她)發現這次暴力經驗和過去有哪些相同及不同之處。挑戰他(她)對安全的錯誤期待,並非打擊他(她)的信心,目的是幫助他(她)核對現實與其認知之間的誤差。如果被害人仍是否認及淡化他(她)所處的危機,這時我們可以反過來請他(她)陳述自己原有的想法,來說服我們相信他(她)是安全無虞的。當我們示範了擁有安全也是一種責任時,通常被害人就會跟進關注自己的安全計劃。與被害人討論安全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:要避免讓他(她)失去對自我判斷力的信心。要注意不要讓他(她)覺得這個安全計劃是為了關心他(她)的人而做,唯有他(她)相信自己可以從中獲得利益,這個安全計劃才能產生效果。
 
步驟二:辨認危險訊號
  雖然暴力事件可能無預警地發生,但許多被害人可以陳述出引發虐待事件的典型模式,以及可能帶來危險的指標性事件。因此尋找「危險」的線索的目的是為了及時避開暴力虐待事件,比較重要的是儘可能找出事件之間的關連性,而不是事件的內容而已,如此才有機會找到較佳逃離機會。例如,被害人發現配偶在工作上遇到生氣的事,很容易回家來施暴,他(她)會知道那些夜晚是他(她)的高危機時刻;另一位被害人陳述當配偶下了班與朋友喝酒,回來後他(她)就很容易挨打。顯然,當掌握了事件之間的關連性,這二位被害人就已經學到要避免待在那些高危險時刻及處境裡。當暴力事件沒有任何預警、或被害人的躲避計劃失敗時,他(她)將留在暴力情境中。此時,仍應以「安全」是最基本的前提,安全計劃協助婦女辨認哪些是能避免暴力及受傷的行為,並以增加安全界線為目標。保護自己的行為包括要做哪些反應與不做哪些反應,範圍廣泛從「順從施虐者」到「以武器防禦」都是。當然,保護行為也可能會昇高暴力威脅,這也是須留意的。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暴力問題的解決責任不應由被害人負擔。讀懂施虐者的行為並避免它,是為了保護被害人自己,但並不因此就把他(她)是否能獲得安全視為他(她)的責任,更何況許多時候安全計劃並不能保證被害人免於受傷。換言之,被害人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學習去瞭解施虐者的行為模式,但真正要對自己行為責的仍是施虐者本人。
 
步驟三:具體行動
  在被害人分辨了危險訊號後,仍需要找到具體可執行的方法,此外要注意提醒被害人有「安全計劃不見得奏效」的心理準備,而行動計劃經常依各種不同危險情境而有不同型式。例如,一般性的躲避計劃包括:多準備一付鑰匙,找好萬一需要的安全住所,預存現金或信用卡,在親友處預備可換洗衣物或簡易行理,與鄰居或親友約定好報警求救訊號,教孩子遇危險時如何向110或親友求救。「家庭暴力被害人安全計劃(範例)」是很實用的乙份資料,身為朋友或社工可以逐一與婦女進行討論及核對。這是一份很完整的安全計劃清單,不見得每一條都同時需要,我們可以協助婦女挑出她需要的項目,並針對須加強的地方加以討論,或具體擴充選擇性。面對巨大恐懼時,許多被害人學會以麻木自己來應對他(她)所發現的危險訊號,最後甚至忽略及淡化它們,而不是針對它們積極反應,以找出比較安全的策略。相反地,也有些被害人很專注於他(她)們所經驗到的恐懼感受,並且設法因應,卻容易淹沒在恐懼中,而阻礙了他(她)的思路。在這類情境中的婦女不認為自己的對策是一種「選擇」,他(她)們覺得某些想法是違逆施虐者的,因此承受著極大心理壓力,彷彿不斷在自己真實需要與對方要求之間拔河,他(她)們與不得已感共存,使他(她)們誤信凡事均需施虐者的允許,忽略自己具有最終決定權。因此在發展具體行動對策時,如何加深被害人可以做選擇的自主感是十分重要的。
 
步驟四:分辨行動的安全性
  一個好的安全計劃,要能夠對被害人的特定情境有所幫助,但有時卻可能反而為他(她)婦女帶來更大的危險。例如,當他(她)表示要帶著小刀在身上,好在配偶靠近他(她)時,就要割傷他(她)。要提醒被害人,這些可能致命的武器是十分危險的,它可能導致兇殺案件的發生—不論是誰殺誰。要讓他(她)知道,即使是用來自衛的刀子,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或許可以幫忙避開危險,但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。如遇到上述情形,我們要義不容辭地反映可能的危險,並儘可能與被害人溝通,找出較好的安全策略。在決定採取什麼躲避計劃時,要評估它可能帶來的後果。對於某些被害人而言,保護自己的努力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暴力,而有時躲避計劃只有一次的機會,把握不住就沒有第二次機會。往往,在決定什麼行動會有什麼後果的過程中,也幫助被害人對自己的危險處境有更完整的認識。
 
瀏覽人次:6745 人 更新日期:2018-08-22
收合